長期以來,高-端測硫儀市場被德國Elementar、美國LECO等品牌壟斷,單臺設備價格超20萬元,且核心傳感器依賴進口。近年來,國內企業通過自主研發,在控溫精度、送樣穩定性等關鍵指標上實現突破,推動國產化率從2018年的30%提升至2025年的75%,成本下降60%。
核心技術:從“跟跑"到“并跑"
高溫裂解技術:國內廠商采用新型輕質保溫材料,使爐體升溫時間從40分鐘縮短至25分鐘,且能耗降低40%。例如,鶴壁中創儀器研發的硅碳管加熱技術,溫度波動小于±1℃,達到國-際先進水平。
智能算法補償:針對環境濕度、氣壓對檢測結果的影響,國產設備內置AI補償模型。如三體儀器推出的測硫儀,通過機器學習分析10萬組歷史數據,將濕度干擾誤差從0.15%降至0.03%。
模塊化設計:北京踏實儀器開發的AutoTDS-CX型測硫儀,采用可拆卸電解池設計,維護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15分鐘,年維護成本降低80%。
典型案例:國產設備的“逆襲之路"
煤炭檢測領域:2024年,國家煤炭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比測試顯示,國產測硫儀與進口設備檢測結果一致性達99.2%,且在煤樣含水量>15%的復雜工況下表現更優。
電力行業突破:華電集團某電廠將進口測硫儀替換為國產設備后,單臺年節省采購成本15萬元,且故障率從12%降至3%。
國際市場拓展:2025年,印度煤炭公司采購200臺中國測硫儀,用于其國內30個礦區的質量監控,標志著國產設備從“替代進口"轉向“技術輸出"。